
簡稱:
手足口病
法定傳染病類型:
丙類
感染類型:
病毒感染
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其中柯薩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見。
分期或分型:
無分期或分型
傳染源: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颊咴诎l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
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颊哐屎矸置谖锛巴僖褐械牟《究赏ㄟ^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潛伏期和傳染期:
手足口病潛伏期一般為2~7天。
人群易感性:
人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獲得免疫力,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但病毒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之比為100:1,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的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 5%。據國外觀察報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間新生兒出世,易感者逐漸積累,達到一定數量時,便為新的流行提供先決條件。我國天津市1983年流行后,散發病例不斷,1986年再次發生流行,而且兩次均為Cox Al6引起。
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后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病率明顯高于散居兒童。家庭散發,常一家一例;家庭暴發,一家多人或小孩子與成人全部感染發病。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臨床表現:
(一)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病,具有腸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從最常見的無癥狀或僅有輕度不適,至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死亡均可發生。潛伏期一般3~7 d,沒有明顯的前驅癥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約半數病人于發病前1~2d或發病的同時有發熱,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四部曲);因為疹子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稱四不像;而且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輕度上感癥狀,如咳嗽、流涕、惡心、嘔吐等等。由于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谇徽衬ふ畛霈F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于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d左右由紅變暗,然后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愈合后不留痕跡。手、足、口病損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現。水皰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內消退。
(二)合并癥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近年發現EV 71較Cox 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機會發生無菌性腦膜炎,其癥狀呈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爾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多見于2歲以內患兒。
治療和預后:
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癥處理,可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藥物,有合并癥病人可肌注丙種球蛋白。孩子患病期間,家長應加強護理,幫助孩子做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后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應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品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腦炎、腦膜炎、弛緩性麻痹等病癥,患兒應及時就診、復查。
本病如無并發癥,預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愈。
預防:
(一)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及時采集合格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
(二)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病人,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三)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應消毒,患兒糞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五)流行時, 做好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
(六)飯前便后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七)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
(八)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九)醫院加強預診,設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

最新信息

推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