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稱:
麻疹
法定傳染病類型:
乙類
感染類型:
病毒感染
概述: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以往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約2~3年發生一次大流行。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癥、眼結膜炎等而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為特征。我國自1965年,開始普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分期或分型: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潛伏期、前驅期、出疹期、恢復期。其他類型的麻疹:輕癥麻疹、重癥麻疹、無疹型麻疹、異型麻疹、成人麻疹。
傳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飛沫直接傳播。
潛伏期和傳染期:
一般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潛伏期內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多見于嬰幼兒,但近年來由于麻疹疫苗的廣泛接種,發病年齡有后移趨勢。
流行特征:
自1966年全國大規模應用麻疹疫苗后,對麻疹的流行特征有如下改變。(1)發病率大幅度下降,削平了流行高峰,控制了流行。(2)打破了隔年或隔幾年一次周期性大流行的規律。(3)過去麻疹流行有明顯季節,多發生于冬春季,應用疫苗后,流行高峰推遲至4-5月份。(4)發病年齡逐漸增高,青少年病例比重增大,大年齡組成為相對的易感人群。(5)減少合并癥,降低病死率。(6)疫苗接種率低的地區,發病率、病死率均較高。
臨床表現: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潛伏期 一般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潛伏期內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前驅期 也稱發疹前期,一般為3~4天。這一期的主要表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癥狀:①發熱,見于所有病例,多為中度以上發熱;②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卡他癥狀,以眼癥狀突出,結膜發炎、眼瞼水腫、眼淚增多、畏光、下眼瞼邊緣有一條明顯充血橫線(Stimson線),對診斷麻疹極有幫助。③Koplik斑,在發疹前24~48小時出現,為直徑約1.0mm灰白色小點,外有紅色暈圈,開始僅見于對著下臼齒的頰粘膜上,但在一天內很快增多,可累及整個頰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現后即逐漸消失 可留有暗紅色小點;④偶見皮膚蕁麻疹,隱約斑疹或猩紅熱樣皮疹,在出現典型皮疹時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異癥狀,如全身不適、食欲減退、精神不振等。嬰兒可有消化系統癥狀。 幼兒常有嘔吐、腹瀉,在軟腭、硬腭弓出現紅色細小內疹。第2~3日可于雙側近臼齒頰粘膜處出現細砂樣灰白色小點,繞以紅暈,稱麻疹粘膜斑,為本病早期特征,也可見于下唇內側及牙齦粘膜,偶見于上腭,一般維持16~18小時,有時1~2日,多于出疹后1~2日內消失。
3、出疹期 多在發熱后3~4天出現皮疹。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開始為稀疏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始見于耳后、頸部、沿著發際邊緣,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面部浮腫變形。大部分皮疹壓之褪色,但亦有出現瘀點者。全身有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并持續幾周,腸系膜淋巴結腫可引起腹痛、腹瀉和嘔吐。闌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變可引起闌尾炎癥狀。疾病極期特別是高熱時常有譫妄、激惹及嗜睡狀態,多為一過性,熱退后消失,與以后中樞神經系統合并癥無關。此期肺部有濕性羅音,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多。
4、恢復期 出疹3~4天后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順序與出疹時相同;在無合并癥發生的情況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癥狀也隨之好轉。疹退后,皮膚留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10天痊愈。
?。ǘ┢渌愋偷穆檎?nbsp;
1、 輕癥麻疹 多見于在潛伏期內接受過丙種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個月的體內尚有母親抗體的嬰兒。發熱低上呼吸道癥狀較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稀疏,病程約1周,無并發癥。
2、 重癥麻疹 發熱高達40℃以上,中毒癥狀重,伴驚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藍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嘔血、咯血、血尿、血小板減少等,稱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種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為循環不良表現。此型患兒死亡率高。
3、 無疹型麻疹 注射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者可無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此型診斷不易,只有依賴前驅癥狀和血清中麻疹抗體滴度增高才能確診。
4、 異型麻疹 為接種滅活疫苗后引起。表現為高熱、頭痛、肌痛,無口腔粘膜斑;皮疹從四肢遠端開始延及軀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腫及肺炎。國內不用麻疹滅活疫苗,故此類型少見。
5、成人麻疹 由于麻疹疫苗的應用,成人麻疹發病率逐漸增加,與兒童麻疹不同處為:肝損壞發生率高;胃腸道癥狀多見,如惡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關節和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時間長,可達7天,眼部疼痛多見,但畏光少見。
?。ǘ┢渌愋偷穆檎?nbsp;
1、 輕癥麻疹 多見于在潛伏期內接受過丙種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個月的體內尚有母親抗體的嬰兒。發熱低上呼吸道癥狀較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稀疏,病程約1周,無并發癥。
2、 重癥麻疹 發熱高達40℃以上,中毒癥狀重,伴驚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藍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嘔血、咯血、血尿、血小板減少等,稱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種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為循環不良表現。此型患兒死亡率高。
3、 無疹型麻疹 注射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者可無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此型診斷不易,只有依賴前驅癥狀和血清中麻疹抗體滴度增高才能確診。
4、 異型麻疹 為接種滅活疫苗后引起。表現為高熱、頭痛、肌痛,無口腔粘膜斑;皮疹從四肢遠端開始延及軀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腫及肺炎。國內不用麻疹滅活疫苗,故此類型少見。
5、成人麻疹 由于麻疹疫苗的應用,成人麻疹發病率逐漸增加,與兒童麻疹不同處為:肝損壞發生率高;胃腸道癥狀多見,如惡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關節和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時間長,可達7天,眼部疼痛多見,但畏光少見。
治療和預后:
對麻疹病毒至今尚未發現特異的抗病毒藥物,故治療重點在加強護理,對癥處理和防治并發癥。
(一)護理及對癥治療。應臥床休息,單間隔離。居室空氣新鮮,保持適當溫度和濕度。衣被不宜過多,眼鼻口腔皮膚保持清潔,飲食宜富營養易消化,并應多喂溫開水,不可忌嘴?;謴推谏袘硬?,高熱時可給小劑量退熱劑,咳劇時予以鎮咳藥等。體弱病重者可早期給丙種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輸血或血漿。近年報告,給麻疹病人補充維生素A。一次10萬~20萬IU口服可減輕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二)中醫中藥治療。前驅期初熱時,可用宣毒發表湯或升麻葛根湯加減,以辛涼透表驅邪外出;外用透疹藥(生麻黃,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克)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涼后以藥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出疹期宜清熱解毒,透疹用清熱透表湯,重病用三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虛弱肢冷者用人參敗毒飲或補中益氯湯?;謴推谝损B陰清熱,可用消參麥冬湯或竹葉石膏湯。
(三)并發癥治療
1.肺炎。按一般肺炎處理,繼發細菌感染選用抗菌藥物,重癥可考慮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進食少,適當補液及支持療法。
2.喉炎。保持居室內一定濕度,并用蒸氣吸入一日數次以稀釋痰液。選用1~2種抗菌藥物,重癥可口服強的松或地塞米松靜脈滴注,保持安靜,喉梗阻進展迅速者應及早考慮氣管插管或行切開術。
3.心血管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時及早應用毒毛旋花子甙或毛花強心丙治療??赏瑫r應用速尿利尿??刂蒲a液總量和速度,維持電解質平衡。必要時用能量合劑(輔酶A三磷酸腺苷細胞色素C)及維生素C靜脈滴注以保護心肌。循環衰竭按休克處理。
4.腦炎。處理同病毒性腦炎重點在對癥治療。高熱者降溫,驚厥時用止驚劑,昏迷者加強護理,目前對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無特殊治療。
麻疹的預后與患者免疫力強弱關系甚為密切,年幼體弱,患營養不良,佝僂病或其他疾病者,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較重,常遷延不愈,易有并發癥。護理不當、治療不及時也常加重病情,而早期診斷,及早采用自動免疫或被動免疫,有助于減輕病情。
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對病人應嚴密隔離,對接觸者隔離檢疫3周;流行期間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暫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兒入所。
?。ǘ┣袛鄠鞑ネ緩剑翰∈易⒁馔L換氣,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醫護人員離開病室后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鐘方可接觸易感者。
?。ㄈ┍Wo易感人群:
1.自動免疫:麻疹活疫苗的應用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辦法??稍诹餍星?個月,對未患過麻疹的8個月以上幼兒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12天后產生抗體,1個月達高峰,2~6個月逐漸下降,但可維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續4~6年,反應強烈的可持續10年以上;以后尚需復種。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潛伏期短(3~11天,多數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觸病人后2天接種活疫苗,仍可預防麻疹發生,若于接觸2天后接種,則預防效果下降。但可減輕癥狀和減少并發癥。對8周內接受過輸血、血制品或其它被動免疫制劑者,因其影響疫苗的功效,應推遲接種。有發熱、傳染病者應暫緩接種。對孕婦、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動性肺結核均應禁忌接種?,F在國家進行麻疹疫苗接種為8月齡初始一針,6歲加強一針。個別省份定為18個月到24月時復種一針。另接種劑量為0.5ml。
2.被動免疫:有密切接觸史的體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兒應采用被動免疫。肌注丙種球蛋白0.1~0.2ml/kg,胎盤球蛋白0.5~1.0ml/kg,接觸后5天內注射者可防止發病,6~9天內注射者可減輕癥狀,免疫有效期3周。

最新信息

推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