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生蟲病
疾病名稱:
肝吸蟲病
簡稱:
肝吸蟲病
病原蟲:
華支睪吸蟲
概述:
華支睪吸蟲病又稱肝吸蟲病,是由華支睪吸蟲寄生在人的肝膽管內所引起的肝膽病變為主的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是當前我國最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病之一。
華支睪吸蟲主要分布在亞洲,如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和東南亞國家。在我國除青海、寧夏、內蒙古、西藏等尚未報道外,已有25個省、市、自治區有不同程度流行。據1988~1992年全國寄生蟲病調查報道,全國平均感染率為0.365%,平均感染率最高的為廣東?。?.824%)。因該病屬人獸共患疾病,估計動物感染的范圍更廣。
華支睪吸蟲病的流行,除需有適宜的第一、第二中間宿主及終宿主外,還與當地居民飲食習慣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
華支睪吸蟲病的臨床癥狀輕重懸殊很大,輕者常毫無癥狀。一般病例大多呈消瘦、倦怠乏力、食欲減退、腹瀉(時斷時續,或成慢性)、腹痛、腹部飽脹等慢性消化道癥狀,體格檢查可見60%以上的病兒有肝腫大,肝區壓痛不明顯或有輕度壓痛。部分病人出現浮腫、夜盲及不規則發熱。重度感染者除上述癥狀外,可出現全身浮腫、腹水、脾大、貧血等類似肝硬變的癥狀,或營養不良、生長停滯等發育障礙的癥狀。少數病例因一次大量感染,可出現寒戰、高熱、肝區疼痛及輕度黃疸,血轉氨酶升高,血象嗜酸粒細胞顯著增高等急性華支睪吸蟲病癥狀。有膽道感染及膽結石等并發癥時,腹痛、黃疸均較顯著,但兒童比成人少見。
(一)病原治療吡喹酮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為廣譜抗蠕蟲藥,毒性低,吸收、代謝、排泄快,對華支睪吸蟲病有肯定而滿意的療效。治療劑量,無論感染輕重,以25mg/kg,短暫,可有頭痛、頭暈、腹痛、腹瀉、惡心、乏力等,一般治療劑量對心、肝、腎均無明顯影響,個別病人可有心律失常、早搏等,治療前宜做常規心臟檢查(包括心電圖),心功能不良者慎用或劑量酌減。此外,丙硫咪唑于本病也有較好的去蟲效果,劑量每次10mg/kg,2次/d,連服7d,可獲滿意療效,但療程較長。短程治療可選用總劑量60—84mg/kg為,分3天服用,效果亦佳。本藥較吡喹酮副作用更輕,停藥后自行緩解,驅蟲更為安全。
(二)對癥和支持治療。對重度感染有較重營養不良者,應加強營養,給予高度蛋白高熱量飲食,少量多餐。如患者消化功能不好,不能接受過多飲食則考慮靜注葡萄糖液、復方氨基酸、水解蛋白等以供應熱量及補充蛋白質。肝功能明顯損害者,使用護肝降酶藥物保護肝,待情況好轉后方予驅蟲。合并膽道細菌感染時,加用抗菌藥物。若合并膽總管狹窄梗阻、膽石癥、則予手術治療,術后予以驅蟲。影響預后的主要的主要因素有:1感染的蟲數;2重復感染情況;3治療情況。輕癥患者如不再重復感染,經治療后預后良好。重癥患者甚至已發展至肝硬化者,如能避免重復感染,經積極治療后病情及肝病變均可獲得明顯好轉。并發膽囊膽管炎、膽管阻塞者,如及時治療,預后亦良好。合并病毒性肝炎時,肝炎癥狀常常較明顯,病程遷延,肝功能恢復較慢。
認真做好衛生宣傳教育工作,讓人人皆知不吃未經煮熟的魚或蝦是預防本病最簡單而有效的措施;加強糞便管理,使未經無害化處理的人糞或貓、狗、豬等糞便不進入水;在流行區對居民進行普查普治;對貓、狗等家畜不喂給生魚,有條件者予以驅蟲。